交汇点讯 “我永远是三个身份的统一:外科医生、教师、做学问的人。”吴文溪教授谈到自己耕耘大半辈子的医学教育事业时这样说。他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江苏省人民医院)的普外科主任医师,也曾是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系主任。11月6日,记者在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技能竞赛的培训会中见到了他。从医50年,从教40载,年已古稀的他即便一大早就投入工作,仍然神采奕奕,尽显医者风范。
外科医生救治妇产科病人
“多学多看,总能用上!”
1970年,吴文溪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,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农宣队工作。一年后,他被分配到祁连山的九条岭煤矿。
从名字就不难听出,这是一个丛山叠岭的地方,位于祁连山深处,医疗资源十分匮乏。
一天,医院来了一个产后不久的妇女,胎盘没有剥离,导致大量出血。家属从山里头驾着牦牛车子把产妇送来医院,不巧,妇产科医生休假去了。
“我是外科医生,但看到这种紧急情况,还是得处理啊。”再谈起当年的情景,吴教授仍能清楚地记得那份紧迫感。“我赶紧翻书查资料,凭借之前在妇产科医院实习两个星期里看到过的点点滴滴,帮产妇把胎盘剥了下来。”这件事对他触动颇深。
1981年,他来到彼时的南京医学院,在外科学总论教研室开展教学工作。“多看、多学、多经历”,成为他对学生最常说的话。
“不能随便放弃、不能想着将来不一定碰到。遇到危急情况,是不可能把病人推走的。你看到的,会在重要的时候发挥作用。”
吴文溪的教诲深深影响着学生们。他的学生朱倩男还记得,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,耳畔时常回响起老师的叮嘱。例如遇到来外科问诊的急腹症患者,她会想起老师提醒的“不能把思维固化在某一个专科里”,于是在心里多打一个问号,考虑有没有异位妊娠的可能,不容许自己忽视患者的每一个细节。
吴教授对学生有“病人不过三”的要求——“第一个病人来,你在老师身边看;第二个病人,你要做一些辅助工作;到第三个病人,你就得亲自动手了。如果只是旁观,一点不参与,将来是起不到作用的。”
亲自跑工厂做实验装置
“动手能力非常重要!”
与工人、农民同吃同住,在矿山救治伤员、下井劳动,这样的日子,吴文溪一过就是八年。在基层工作越久,他越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。“书到用时方恨少啊,确实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。”为了继续深造,1978年,吴文溪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,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。
读研期间,吴文溪每日在地下实验室做实验,测肺功能、测血氧血气……“实验开始之前,我首先要到工厂去和师傅们商量,怎么做出一个能够装10升以上呼出气体的气囊,去上海煤气厂找气体流量计,自己做单向活瓣、做玻璃试剂瓶……现在我们买个仪器就解决了,但那时候是没有的,实验设备装置全都要自己制作。”
当然,也发生过状况。
在地下室做了一段时间实验后,有天午睡时,吴文溪发现自己流口水了。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,这让他诧异又警觉。后来发现,是实验仪器里的水银挥发导致的。他紧忙把水银收集起来,让房间能够通风,几天后才慢慢好转。
“现在想想,当时真是克服了好多困难。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动手能力强,实在是求知欲望太强烈了,想改变自己的命运,改变家乡的命运,改变社会的命运。”
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便捷的设备越来越多,现在的学生无需为了实验仪器亲自跑工厂了,但吴文溪教授依然重视对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。
“高科技也有不完美的地方,你有没有改进的方法?一方面,你要结合不理想的情况去推进完善;另一方面,进口设备占领市场,我们也不能一直买下去啊,动手能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很重要的。”
他身体力行,感染带动着学生们,让大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,仍能用奇思妙想来创造条件。“我们用出血模型练习双人结扎止血,就是吴主任想出来的。拿管子连上输液皮条,模拟人体血液,再让这个管子从模拟皮肤出来。我们也在雪碧瓶里模拟深部腹腔止血。”
“还记得技能培训要做拔甲,我们虽然有手的模型,但模型没有指甲。主任就和我们一起想办法,把速冻水饺外包装上的塑料壳剪成指甲的形状贴上去,来完成‘拔甲’。”
谈到他对大家动手能力的锻炼,学生们感慨万千。“吴主任一直鼓励我们要敢去想、能动手,现在想想真的很重要。”
从医从教半辈子
“要对得起医生的使命!”
“第一次见吴老,他穿着一身风衣,气质特别好,当时我就觉得,外科人就应该是这样的。”吴教授的学生钱健,对初见面的情景记忆犹新。如果说外表留下的是粗浅印象,那之后的教学过程,吴老则用他的专业与人格魅力,让学生们深感敬意。
吴文溪的第一堂课,是带学生们学习刷手,这也是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。为了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动作要领,他在寒冷的冬日,用冷水反复洗刷做示范,刷的部位、冲洗的水流方向、擦拭的顺序、浸入酒精桶的深度……他认为,只有把细节做到位、把步骤说清楚,才能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无菌原则,在日后的工作中规范操作。
正是由于日常教学的严格要求,学生们对无菌操作有了更强的敏感性。一次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中,题目播放了无菌操作的视频,当中隐藏着不规范的细节,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了错误,取得了优秀的成绩。
课堂上,吴教授很少依赖PPT,而是坚持板书,这是他认为最有益于呈现重点、也最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授课方式。在《水电解质平衡》的课堂上,说到细胞外液、组织间液、细胞内液占体重的百分比、这些液体如何流动时,他会现场给学生画示意图;说到代谢性酸中毒时,他会在黑板上画波浪线来说明库斯莫尔呼吸深而规则的特点。
坚持板书的背后,是这位老教师尽力把知识讲透彻的良苦用心。“吴主任讲课深入浅出,帮我们把知识点捋得非常清楚。他的《水电解质平衡》课,可以说是非常吸引学生的‘金字招牌’。”朱倩男介绍道,“我们有疑问向吴主任求助时,他都很耐心为我们解答,而且他有很强的自驱精神,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,给我们权威的答案。”
既要保持知识的输入与更新,更要结合临床上接触到的案例,让课本上冰冷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具体,这是吴文溪教授坚守的教学原则。
“照着书本一条条念,学生肯定是不愿意听的。书本上讲的是病,但未来他们面对的是人。比如我告诉学生,代谢性酸中毒病人脸色潮红,呼吸又深又大,精神有点恍惚,呼出来的气体带一点苹果味,学生就好理解了,下次看到这样的情况,他就会注意。”
吴文溪教授还担任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督导,到教学医院检查临床教学情况,听教学查房、考临床知识、测技能操作……他鼓励临床经验不足的学生,要多把握机会到医院观察,“哪怕站在急诊室边上多看看,都会收获许多。”他叮嘱青年医生,即便诊断技术如何更新,也不能忽视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,打好基本功,才能及时发现病人的异常改变,才能把经验与知识传授给学生。
回首漫长的教学生涯,吴教授培养了近二十名硕士研究生、十余名博士研究生,上过课的学生不计其数。许多学生高飞的翅膀上,都留下了他的记号。学生们眼中的他,有学者的严谨,师者的宽厚,医者的仁爱,可亲、可敬。
“我觉得我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告诉学生,该怎样做人。做人做不好,学问怎么能做得好?当老师的,自己一定要身正。”
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吴文溪教授始终用行动践行着教师的使命。对于勤学上进的学生,他用心支持、悉心引导;对于试图走捷径的学生,他严厉批评、及时指正。
他告诉学生们,人生在世,需要有奉献精神。“医生是一个职业,我不否认挣钱是应该的,但是不能过分趋利,变成一个利己主义者。医生的肩头有很大的社会责任,价值观必须摆正。”
而今的吴文溪教授,桃李满天下,他的学生当中,有不少到新疆、西藏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去,扶持西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。他本人也未曾停下脚步,编教材、写论文、关注前沿、接轨国际,在他热爱的医学教育事业上发光发热。他的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、小肠移植免疫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他始终铭记外科医生的使命,带领研究生在外科营养、胃肠道肿瘤诊断治疗以及移植的临床基础研究上不断探索、前行……
古稀之年,吴老依然坐门诊看病人、到学校指导学生、当督导交流教学经验,只因心头始终回荡着那句:
“我这一辈子,是三种身份的统一。”
通讯员 詹恬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
编辑: 谢诗涵
{{ article.sysDisTopic }} {{ article.title }}
{{article.sysDisTopic}} {{article.title}}